在2020年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是国家机关单位选拔公务员职业必考的一门科目,主要包括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资料分析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接下来湖北公务员考试网带大家一起看一下典型行测试题的解题思路。
不过,人们在认识科技与学术的关系时,往往关注积极方面。比如人们认为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书籍的出版和文学的繁荣;汉末魏晋时期纸张取代简牍极大地促进了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雕版印刷的积极作用也被充分认识。两末时期的刻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教育文化传播,并且作为一种产业加速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都市文化的布局,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不讲或少讲并不等于存在,事实上早在北宋,苏轼等人已经开始思考印刷流行对文人的影响。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对此问题,叶梦得亦颇有体悟。其《石林燕语》指出刻本书籍广泛传播后的两个弊端:一是读书人育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二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刻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
感知数学化与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一样,虽然也对学术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却是历史的必然,无可逆转。根据历史经验预测数字化进程,可能有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化感知最终取代纸本书籍,二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从历史来看,纸书取代简牍,印刷取代抄写,都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降低需要技术改进的支持,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纸张起初很稀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用,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纸张才逐渐普及。二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末魏初重简轻纸,对粗糙的纸张并不认同,纸的应用往往与俗文化连在一起。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替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刻本取替写本则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之后方才完成,均完成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设想,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电子出版得到官方认可,电子文献征引获得“合法性”,各种电子书籍和电子商品全面普及等等,均需漫长的时日。
A.人们很少将学术与政治环境联系起来
B.没有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了
C.科技进步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D.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却鲜少提及
A.纸张的发明和应用促成文化普及
B.两宋刻书作为一种产业加速商业经济的发展
C.印刷术的推广促进教育文化传播
D.刻本流行使得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
A.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B.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C.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D.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双斜。不用文人愁纸贵,淡黄遍种瑞香花
A.数字化古籍最终可能取代纸本书籍
B.成本降低是纸张取代简牍的重要前提
C.纸简替代在明清刻书产业全面兴隆后方才完成
D.电子文献合法征引是电子文本取代纸本的必要条件
A.古籍数字化有无必要
B.古籍数字化对学术的影响
C.科技对当代文化传播的新影响
D. 纸本与电子文本共存时代的特点
在历法王国里,谁也没有我伟大,我就是历法之魁,通行全世界的公历。我的全名叫格里高利历,人们却喜欢叫我的小名:阳历,因为我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制定的。
我的父亲是儒略历,他也不愧为一代天骄。公元前古罗马人的历法一年有365天,可每两年就需增加22或23天,因此日期常常变换,老百姓经常弄不清日期。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让我父亲掌管历法。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唯有2月是29天。因为在罗马,2月是行刑期,人们认为2月是个不吉祥之月,不能过得太长,所以从 2月中减去一天,这样也符合当时测得地球公转1周的时间。
父亲上任不久,儒略·恺撒死了,他的侄子奥古斯都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是在8月,为了炫耀自己,奥古斯都给父亲动了个小手术:用自己的名字“August”作为8月的名称。他还嫌8月是小月,就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又打乱8月后面大小月的顺序,因而,大月变小月,小月变大月。他的手术很成功,一直到现在还是1、3、5、7、8、10、12为大月,2、4、6、9、11为小月。
父亲掌管历法一千多年,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是由于过于年迈迂腐,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到1582年,所显示的日期和实际的日期已经相差了10天。这样,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提出,让我接父亲的班。我上班后立即决定把这年的 10月5日改为10月 15日,纠正了父亲的误差。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比太阳年的实际长度365.24219日仅差26秒,从此,我就登上了历法至尊的宝座。
我的优点很多,一上任就被当时的天主教国家,如罗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重用。中国一直到1912年才把我引进。
这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
A.世界历法的发展过程
B.公历和公历的来历
C.什么是儒略历和公历、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
D.公历的优点
下列关于历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略历一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29天
B.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规定1、3、5、7、8、10、12月为大月, 2、4、6、9、11为小月, 2月28天
C.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加10天
D.公历在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的基础上规定每400年中取消三个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
下列对本文的写法分析,不准确的是( )。
A.用拟人手法,以自述形式介绍有关历法知识,生动亲切,构思奇特
B.按罗马历法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条理清楚
C.使用大量确凿的数据,保证了说明的准确性、科学性
D.拟人说明与非拟人说明相结合是本文的特点
1.1.答案:
解析: 通过此空出现的位置和逻辑分析可知,应起到总结全段的作用。本段核心在于,强调了“印刷技术流行对文人的消极的影响”,换言之,也就是D项所说的“科技对学术的负面作用”,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2.答案:
解析: 根据第二段“科技与学术的积极关系”可知,A、B、D项在此范围内。只有D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的是“消极影响”。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3.答案:
解析: 根据第三段信息“苏轼认为,书籍多且易得,反而使记忆力衰退……读书人诵读灭裂,和苏轼的担忧相同”可知,苏轼的观点是:书多反而让文人不喜欢读书了(诵读灭裂)。A项强调的科举之士(文人)束书不观是对其观点的准确反映。B项强调的“讹谬者”与C项强调的“缮写模勒”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强调的第二个弊端:“刻本流行后,其据以刊刻的抄本反而不被重视,导致讹谬之处无法刊正”,而此观点与苏轼观点不一致。排除B、C。D项“轻于蝉翼薄于纱,栏画乌丝整又斜”强调的是“纸张非常好”,与苏轼观点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1.4.答案:
解析: 根据最后一段信息“但最终纸张的轻便廉价等好处慢慢为人接受,逐渐取代简牍。纸简取代的完成约在魏晋时期……”可知,C项偷换时态,是在“魏晋时期”而非“明清之后”。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1.5.答案:
解析: 本篇文章后半部分论述的核心为“电子文本全面取代纸本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结语推断题的做题原则“话题一致,理顺逻辑”可知,接下来讲述的核心应与“电子文本与纸本的关系”相关;从逻辑上讲,上文既然谈到了“电子文本取代纸本需要漫长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二者共存的时间段内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2.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阅读可知,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第1段可知“我”指的是公历,第2、3段介绍的公历的“父亲”即儒略历,接下来指出因为儒略历跟不上科技的发展,公历登上“历法至尊的宝座”,被很多国家采用。综上可知,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公历和公历的来历,即B项正确。
A项错误,“世界历法”范围太广,文章所讲的公历只是世界历法中的一种;C项中奥古斯都改订后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只是文章细节,并非文章主要说明的内容;D项表述片面,文章只是在最后一段提到公历有很多优点,不能作为文章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说法错误,文章第4段说的是“把这年的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而不是“加10天”。
由第2段中“父亲行使的权力主要有:一年分为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唯有2月是29天”可知A项正确;B项正确,由第3段最后三句话可以推断得出;根据第4段中“为了使自己更完善,我还规定每400年中取消3个闰日。这样平均年长为365.2425日”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文章采用拟人手法,将“公历”比作一个人,通过介绍自己的父亲引出自己的由来,其间引用了大量确凿的数据来保证论述的科学性。由此可知,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无误。
D项说法错误,文章通篇运用的都是拟人手法,并没有非拟人的说明。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