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是国家机关单位选拔公务员职业必考的一门科目,主要包括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资料分析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接下来湖北公务员考试网带大家一起看一下典型行测试题的解题思路。
河北井陉有座山,叫苍岩山;山上有座庙,叫福庆庙;临门有副对联:“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王维山水诗,据说最得“空寂”神致,但“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还是暴露了“掩柴扉”的人。而“山门不锁待云封”,好象更有“空山无人,万物随缘”的神意。
此段文字主要是要说明( )。
A.王维在古代诗人中并不是最得“空寂”神致的
B.这副对联的“空寂”神致深受王维诗句的影响
C.这副对联比王维诗句更具有“空寂”神致
D.对联的作者是位归诚佛门、参透神理的诗僧
常规无菌手术100%不用抗生素,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推广的做法。目前我国很多大医院都在无菌环境下施行常规手术,极少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患者在术后使用抗生素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加剧了抗生素滥用。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 )。
A.常规无菌手术正在我国推广。
B.目前在中国抗生素正处于滥用阶段。
C.患者在常规无菌手术后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D.在欧美发达国家,常规无菌手术后不使用抗生素。
《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独尊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在整理此书时,有意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这样删削,却为人们廓清那些本来就不易弄清的遥远的历史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幸好有一些文献,特别是《括地志》又将“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来,乍看上去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实质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竹书纪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史书,因为它隐瞒了一些事实
B.史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往往自相矛盾
C.不同史书之间的交叉验证有助于我们发掘历史的真相
D.封建独尊制度的流毒遗害至今,对于考古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初它并不叫筷子,而是叫箸或筴,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一样,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称箸为筷。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字上加上了竹字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知道的名字“筷”。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筷子的( )。
A.得名过程
B.历史演变
C.文献记载
D.出现年代
大家知道,这次汶川地震,虽然危害很大、破坏性很强、造成的损失也十分惨重。但是,各种不利于抗震救灾、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谣传却几乎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在于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布了汶川地震的消息,在第一时间向老百姓公布了地震的真相。真相走在了谣言的前面,谣言自然没有生存的土壤、没有传播的空间。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
A.汶川地震破坏巨大的信息在社会上没有广泛传播
B.有关地震谣言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地震本身的危害
C.我国政府对待汶川地震信息一事处理得非常及时
D.信息透明、公布及时,可防止谣言的产生及传播
1.答案:
解析:
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通过比较王维的诗和山庙的对联,来衬托对联的“空寂”禅意更胜一筹,故C项符合题意。文段并没有比较诗人和对联作者,故排除A项。B、D项属于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到对联的创作时代和背景,也没有介绍对联作者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D两项。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
文段中提到我国很多大医院已经开展无菌手术,A与文段不符。B属于以偏概全,与文意不符。D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文段开头简单阐释无菌手术,进而阐释无菌手术在我国的现状,最后点明在术后用抗生素无用的结论。故文段重点在最后一部分,即无菌手术后抗生素无用的论点。故正确答案选C。
3.答案: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主旨概括”一词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中出现“然而”、“幸好”两个转折词。出现两个转折词,重点关注后一个。材料>第二个“转折词”幸好“后内容为材料的表面主旨,即>“其他文献起到互证作用,从而反映了客观事实,从而有助于后人廓清历史问题”。选项C是对其的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A、B以偏概全,并未抓住材料的中心主旨>;选项D在材料中未提及。
4.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为“提出问题——解释问题”的总分结构,由问号引导的问句“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为文章的总句,后文来具体阐述“筷称呼”的来源。“总”句体现了材料所讲的主要内容,即“筷子称呼的来源”,A项“得名过程”最符合。B项“历史演变”不准确,材料为“筷子称呼”的历史演变,而非“筷子”的历史演变。CD项未抓住文章主旨,文献和年代都是为了来说明“筷子得名的过程”,所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5.答案:
解析:
根据提问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首先阐述了汶川地震中政府对此信息处理的方式和结果,从而得出信息公布的效率与谣言的关系,可见前面的内容都是对最后结论的铺垫,因此D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政府在第一时间向全国发布“不符;B项材料并未提及;C项符合材料表层信息,但不是重点。故正确答案为D。